潮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观点|AI时代,“死去活来”的绘画

2023年06月02日 潮流资讯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今天,我们不再幻想亲自生产任何东西,相反地,我们不懈地探索着代替人类并为人类生产的方式。”【1】

——【法】儒勒·迦南(Jules Janin),1839年

1839年,法国宣布尼埃普斯和达盖尔的照相术发明,并将其慷慨地作为“礼物”献给全世界。抱着对达盖尔摄影术极高的仰慕,法国评论家儒勒·迦南(Jules Janin)热切地赞扬了现代技术所捕捉和固定的光线超越了肉眼与人手的极限,弥补了人类的局限与缺憾。在工业技术革命造就的“新世界”中,乐观如迦南的现代派惊艳于以光线取代人手,机器之眼取代人的目光,科学仪器取代画笔与颜料,图像、现实与艺术家之间的稳定关系遭遇彻底的颠覆,绘画由此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与现代派的激烈论战中,抨击与抵抗摄影术的“保守”评论家与艺术家也清醒地意识到,再现性绘画已经被汹涌而来的工业革命浪潮推入了狭窄的边缘地带,其功能与意义都面临着严峻的挤压困境。

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在勒格拉的窗外景色》(Point de vue du Gras),原版(左)与彩色增强版(右),1826年,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相片,其由尼埃普斯在自己家里二楼卧室窗户边拍摄,曝光时间超过8小时。图片来源:wikipedia

由现代机器带来的崭新视觉经验已经来临,人类的观念认知与视野边界和绘画一样正在剧烈的冲击中重塑。“绘画的死亡”自此演绎为艺术史中的经典论调或设问,在不足两个世纪的历程中,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或艺术创作中图像意义的兴衰与再造,它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出、争论又沉寂。尽管新的艺术形式与流派层出不穷,但一再被宣告“死亡”的绘画却总能找到合适的位置继续“活”下去,画家手中的那只笔,以及那双望向世界、穿透现实的眼睛,似乎无论如何也无法被替代。有趣的是,无论是活跃于19世纪的“现代派”还是“保守派”可能都无法预见,彼时如此“先锋”的摄影术在21世纪也将面临着数字时代的彻底侵蚀。在本世纪降临的AI浪潮中,遭遇“死亡”论断的又何止绘画,包括摄影在内的一切视觉艺术,甚至人类本身都不得不面对“被取代”的共同危机。

今天,数字技术与科技革命正极为强势地入侵着世界各地的艺术现场,艺术与科技、人类与技术等话题探讨与日俱新。此时聚焦“绘画”本身的讨论往往显得有些“复古”,但有趣的是该话题的探讨却从来不乏参与者。近日,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现的“流变的图像——国际高等美术院校绘画论坛暨双年展”立足于美术学院的语境与视角,围绕当下国际国内美术院校中的绘画创作、实践、教学与研究现状,展开了基于“图像”发展与媒介变迁的讨论,由此试图从绘画创作内部回应被科技重塑的当下世界。

观点|AI时代,“死去活来”的绘画

观点|AI时代,“死去活来”的绘画

观点|AI时代,“死去活来”的绘画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