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象小窍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鲜明
2025年10月28日 潮流资讯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确,世上万物,各有特点,树叶如此,人亦然。学会观察和描写人物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基本功,因为,作文,不论是记事还是写人,总离不开人物描写。如何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邀请名师支招。
精选事例,以事写人
主讲人: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潘启俊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高中部的语文老师潘启俊。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精选事例,以事写人。
提到《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你会怎么描述他呢?你会说他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却也温和憨厚。接着你也许就会细数体现他这些特点的种种事件,比如有好几次孙悟空派他去打探妖情,他就玩忽职守,不干活只睡懒觉;比如他在天上做天蓬元帅时调戏嫦娥,后来被贬下凡做了妖怪之后,硬要做高老庄的女婿;比如孙悟空老是揪着老猪的耳朵骂他是呆子,他一回也没有生气过,依然是一口一个师兄地叫。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对一个人物的描述离不开与这个人相关的事,因为人物的特点总是在具体事例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写人的文章应以写事为主,事例可以使人物个性更鲜明,形象更丰满,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事例呢?我与大家分享两点技巧:一是选择的事例要小,二是选择的事例要精。
(一)选择的事例要小
首先,小事更容易记叙,更容易把握,尤其是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还不足的同学来说,记叙小事比描述大事件更得心应手;其次,小事往往能“以小见大”,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许多深刻的内涵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取材越小,所表达的情感越真挚,阐述的道理越深刻,就越能撼动人心。
说到以事写人、以小见大的典范,我们很容易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个深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是如何印刻在几代中国读者心中的呢?朱自清先生并没有选取父亲一生中的大事件,甚至也没有选取家道中落后父亲是如何支撑起这个家的重要事件,而是描写了父亲送别儿子时穿过铁道,在月台上爬上爬下,为自己买橘子这件小事。这样的小事最容易使读者产生自身的联想,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最容易感染读者,把人物形象轻巧地就立在了读者心中。
(二)选择的事例要精
选择的事例小了之后容易犯一个毛病,那就是多,一写就是十件八件,最后反倒使文章冗长,结构混乱,削弱了人物形象。所以,我们选择的事例还要精。事例一定要经过筛选,选择最能鲜明表现个性特点的典型事例具体写,让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事例中显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说,选取材料要“检定一致的、必要的,去不一致的、不切用的,或者还补充上遗漏的、不容少的,这就是剪裁的功夫”。
司马迁的《项羽本纪》记述了西楚霸王波澜壮阔的一生。项羽成长过程中的小事何其多?司马迁为了表现出项羽少怀壮志、气度不凡的特点,选取了这样一件小事:“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小小年纪的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之时竟然大胆地说出了“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的话,在被叔父项梁赶紧捂住了嘴巴的同时,也得到了“不一般”的评价。项羽这件小事可不是司马迁随意捡取的,而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是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
当然,选材的前提是聚材,即汇聚材料。聚材需“宽”,根据要写的人物,将能想到、找到的材料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材料,平时要注意“察言观色”,从与人的相处中直接获取鲜活的材料,访问、阅读、上网等也是获得人物素材的重要来源。
最后回顾一下本节课的要点,写人往往依托于写事,我们在选择事例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小,小则易写,能以小见大;二是要精,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祝同学们的笔下都能蹦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
用好心理描写,即景写我心
主讲人:复旦大学 冯允鹏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冯允鹏,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心理描写——即景写我心。通过眼前看到的景物,来描写内心的活动。
提到心理描写,或许同学们会下意识地想到平日作文里常常出现的“我想/他想”然后衔接内心活动的这么一个语段,对此不少同学会时常感到头痛,不知如何将一段有意思的内心戏通过好的办法使其生动地再现于纸上。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文学素材,就会发现,心理描写的诀窍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自然景物息息相关。
王国维先生就在《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也就是说,诗人写景往往是为了表达情感,而这些情感又是从心底里抒发而来,因此也就真情流露、自然流畅!譬如月亮,石川忠久在《汉诗的风景》中指出:“在西洋,月亮似乎被看作不祥之物,……那里也没有赏月的习惯;但在东洋,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月亮却都是人的朋友。”
譬如李白《静夜思》中最有名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正是通过写月亮之圆而突出自己内心思乡之情切。又如在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表现出了诗人相信月亮的光可照遍大地,通过月亮似乎就与家人联系在一起,从而感觉离家乡更近了的思乡情感。
一段成功的心理描写往往离不开我们所处环境。这边再以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来说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反正我回忆起小时候只要在长假快要结束的日子遇到霞光满天时,我都会心生“夕阳真美,今天玩得真开心”的想法,可转念一想,假期将要结束,马上又要面对作业与考试,则又不免让我心生慨叹,深感美好时光匆匆而过。此时,我们通过对美好夕阳这样的景物的描写,转而记录下我们心底里流露出的既愉悦但又转向失落的心态,其实就是一种进行真实心理描写的技巧和方法。
这样的技巧在我们的经典课文与课外名著中都十分常见,例如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写道:
“到了桥头上,两面冰上的冷气使祥子哆嗦了一下,他不愿再走。平日,他拉着车过桥,把精神全放在脚下,唯恐出了错,一点也顾不得向左右看。现在,他可以自由的看一眼了,可是他心中觉得这个景色有些可怕: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象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这部分内容是祥子被假装怀孕的虎妞找到的那个夜晚,当虎妞告诉他她怀孕了时,祥子的所见所感。此时,他眼前所见的这所有景物都是他内心的写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祥子内心的痛苦、无助、绝望却又无法摆脱的情感。
因此,结合以上的多个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借助环境或景物进行一段好的心理描写。
譬如,张同学在一篇谈到“挫折”的文章里就这么写道:
期末考失利,我独自徘徊在操场上,心中一阵失落。抬头望天,天空灰暗得似乎轻轻碰触,就能滴下愁苦的雨来……但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我相信一时的挫折并不代表什么,我绝不可因此而自暴自弃。想通了这一点我深吸一口气,空气是那么沁人心脾,太阳终于从厚厚的云层中挣脱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我抬头凝望天空,心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当然,正如最开头所提到的,以上这些生动的描写,都是在表达特定心理活动的时候,找到了合适的景物或环境作为承载情感的媒介与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平日在生活中重视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践。
最后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几个关键词,要写出动人的心理描写段落,首要是明确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主题,而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一主题,我们最好可以找到与其感情基调匹配的景物和环境进行铺垫和引入,这样更能流露真情、自然表达!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