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养老项目

邰姓起名长安村落鸣犊街道新庄村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鸣犊镇正西,东与孙家场、吊钟沟相邻,南与高家寨相接,西与北留、查家寨毗连,北与查家坡等村相邻。现有4个村民小组,155户,625人。有耕地700亩,其中村落占地98亩,砖厂占地150亩,铁路占地67亩,合办小学占地4亩。村庄旧属大兆,因塬高坡陡,距乡政府又远,遂于1958年归属鸣犊。

据村民辈辈口传:约在明朝中晚期,古邰城(处今武功、岐山等县)数户邰姓子民为躲避瘟疫巨灾,弃旧居“鸡鹅鸭子寨”,沿渭河向东流浪来到长安此处定居下来,为新居地起名“新庄”。村中的数棵古柏古槐,连同老祖坟,共同见证。后来,有潘、田、邹三姓人陆续迁入。

村东为平坦粮田,村西紧靠少陵原,呈南北向两条台地。先祖拓荒成田,依塬挖窑,有吃有住,安居乐业。

数百年来,村民们代代沿袭,摸爬滚打在黄土地上,很少有人务工、经商。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集体经济时期,办过拧绳厂、竹编厂作为副业,也有部分村民单干,制卖豆芽菜(农闲时才干)。90年代后,村南村北先后由外村人租用耕地办起两个砖厂,少数村民买了汽车,向城里运送砖。

村北二台地上原建有“二圣宫”道观,一小院,三间正殿。内供商末周初名士伯夷、叔齐及其他神像十余尊。每逢祭祀日,村内及周边信男善女们顶礼膜拜。村南崖畔建有灰砖方形三级方塔一座,向南的小佛龛供奉菩萨小塑像。不知何年月,邰、潘二姓与查、黄、李三姓在查家寨村南合建关帝庙一小间,并刻碑纪念。

新中国成立前,村私塾小学就设在“二圣宫”内,又读书又尊圣。1955年,终于将泥塑像搬出(供到村南大狼沟一荒窑内),成为单纯的学校。那时候,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共处一室。1982年,此观拆毁。1994年观音方塔也拆除。在原址建起一观音小庙。

全村约有60孔旧窑洞,30余间土木房,是先祖们赖以栖息之地。只有三户住着稍为宽大的七间两坡房。牛、马、猪、鸡多与人共居一窑,卫生状况极差。

改革开放以来,旧窑旧土房或塌或破,不能居住。有100余户新建起砖混结构房719间(其中二层小楼68座)。砖木房187间。几乎家家建有门房。

新中国成立初,粮食产量仅有二三百斤。广种薄收,年年二三月间断粮。直到1956年,实现旱塬区小麦单产436斤,一时震动四方。

20世纪70年代起,苦干数十年,整修梯田182亩,人工打井4口,可浇地400亩。让出12亩良田,修建高家寨水库。改革开放改变了“养牛马种田,养猪鸡换钱”的传统观念,外出打工成为时尚潮流。380人外出,30户空室而去,土地终于从“为本”退居“为次”,村中留守的仅有老人儿童。2008和2011年,完成两条村主干道及连接分道的硬化工程2500米。由于种种原因,深井已经封闭,水库早已干枯,梯田满目疮痍,查坡小学也因生源枯萎于2008年停办闲置。

一个尚不能温饱的小村,在新中国成立初举全村之人力物力,自愿组建起业余秦剧团,一时名扬四方。

村民多有小农经济思想,小富即满,稍识文墨即辍。20世纪80年代以前,未出过一个大学生,高中生仅仅有数十人。改革开放后,重视教育。1996年出地4亩、出资12万元,联合查家坡建起小学,盖起了教学楼。

河北农机期刊官网

百科论坛

西部学刊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