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便民春风

双音起名这个名字不简单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1.同“道”一样,“名”在写《道德经》之前就有,老子勉强给“道”起名为“大”,“名字”合在一起就叫做“大道”,参考25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名”家也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家之一,在中国开创了逻辑思想探究,对基本元素 “实”、“名”等哲学关系进行诠释,认为“实”在“内”为“主”、“名”在“外”为“宾”。孔子也从“礼法”角度提出“正名”思想,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不遵守礼法,也就是“名不副实”,要让天下平息争斗、恢复和平,最根本的是“名实相符”。参考38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3.从字源学解释,“名”是会意字,甲骨文的“名”由“口”和一个“月牙形”组成,就像把看到的“月相”用“口”说出来。“月牙形”后来演变成“夕”(古代"月"和"夕"的写法相似、近于通用),如词语“夕阳”指“傍晚的太阳”或“傍晚的阳光”,这里“夕”的意思就是“傍晚”,或者说“日落月升”时分,既可指落下的太阳、也可指升起的月亮。《说文解字》“夕”的解释是:“到了晚上,黑乎乎看不出人的脸面,相遇之时,便只好以口自报名字,以免发生误会”,生活中都有这个常识体验,在黑天即使有“月亮”的映照,也比不得白天有“太阳”的光明。“日月”二者相反相成,还构造出一个会意的合成汉字“明”,并演化出另两个“大名鼎鼎”的简化字“阴”与“阳”。用现代科学容易解释:“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阳光”,所以看到的是“月光”、表面称说的是“月亮”,而没看到的是“日光”、背后所指的是“太阳”,从中得出“日月、阴阳、表里、名实”之间的关系。参考16章、55章“知常曰明”,52章“见小曰明”。

4.从上面可以推论,古代汉语单音字“名”与现代汉语对照,约略相当于双音名词“概念”,百科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我们都知道文字创立与演化有个过程,古代文言文字以简化为原则,一个中文方块字便包涵一类整体观念,有时只用一个中文字,通过假借、转注等构字方式及作用,引申出另外好几个不同的意思,不像现代汉语和外文词汇量丰富,可以用好多字词表达或描述一个观念。老子在首章中开宗明义,上来就提出了“道、名、有、无、玄、妙”等一系列术语,都是《道德经》中重要的哲学概念,要格外注意它们的确切含义,对于下文的展开论述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后面将陆续进行解析。

5.《道德经》开篇中“名”字的“原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用意”,取上面所说“概念”的“广义”,也就是后文中陆续出现的“有、无、玄、妙”等众多“术语”。而文中的“名”字取其“狭义”,就是“名称、命名”的意思,“名可名,非常名”中的三个“名”字,即涵盖了全文中“名”的所有用法,具体包括两类名词和一类动词,分别如下:

(1)名词用法可以分为“无名”和“有名”两类,参考本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类是“无名”,就是“常名”、“恒名”,对应章句如下:

1章“无名,天地之始”。

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7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41章“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另一类是“有名”,就是“非常名”、“非恒名”。从“无名无形”到“有名有形”,就出现了“形名”之分,从无限的、普遍的、通用的,变成了有限的、个别的、具体的,作为常人要知道限度、适可而止。对应“有名”章句如下:

1章“有名,万物之母”。

21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32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动词用法的“名”,就是给出名称、概念、定义的意思,现代词语叫做“概括”,大概总括来说,未必精准确切。对应章句如下:

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4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25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34章“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投资与合作期刊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官网

时代汽车杂志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