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魏义后面配什么字孙桐萱将军办学记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作者:孙美霓
兖州孤贫学校
孙桐萱字阴亭,汉族,1895年生于河北省交河县(今泊头市)杨辛庄一户农民家庭。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长大后参加了西北军冯玉祥将军的队伍。由于他忠厚仁义、爱读书学习、作战勇敢,由一名士兵晋升为将军。抗日战争时,他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虽然战事经常调动,但他都没有放弃办学。他曾在老家泊头乡下办小学,农民的子女上学不花钱;他在山东驻防时办孤贫学校半工半读;在河南郑州驻防时办军校(阴亭中学),把本军子弟及逃难滞留后方的青年组织起来半天上中学的文化课,半天练习打仗习武。后来在郑州战役中,阴亭中学的学生扛起枪协助正规部队作战。
办学最长的要数在山东兖州驻防六年时办的孤贫学校,长达16年之久,直至1949年。根据第三集团军韩莲台等人对孙桐萱的回忆文章说:1933年春的一天早晨孙桐萱将军为开凿新东门到城东北郊勘察地形,见一乞儿奄奄待毙,孙将军问话,那乞儿战战兢兢,警卫说:这是我们师长,心地善良是有名的孙善人,你有什么话就说吧。原来他叫万小义,河南人。因父母双亡,要着饭来兖州找当兵的哥哥,小乞儿泣不成声,孙桐萱将军把他带到师部养起来。此后又见到不少沿街乞讨的流浪儿,他萌生了办孤儿学校的想法,当地官绅表示拥护,由士绅组成校董事会,孙将军出资两万,盖教室宿舍二十余间,又从城里和周围农村收集三百名孤贫儿童,入学后学校管吃、管穿、管住,学制四年半工半读。文化课与普通小学大致相同,有国文、算数、历史、地理、自然、书法、体育和唱歌等,还多加一门武术,由孙桐萱师部的张广聚来教,深受学生的喜爱。
据知情人回忆,“起初这些孤贫儿童突然有人收容,不知何故反而东窜西逃。孙桐萱命士兵把他们找回学校为之理发、洗澡、更衣、规定上课及游戏时间严加管理。并找到他们的亲属告以培养之意。从此孤儿渐渐习惯。因孤贫儿童生活全部供应,以后贫而不孤的也要求将子弟送入学校。”
“开始仅十余名后增至百余名,先是聘济南爱美中学校长周爱周暂时维持,后聘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苏曦之为校长,聘教职员三名(当地王幹忱、王迺泗、邹县魏义三)义务教员贾玉琼一人,以后又增聘教员三名(吴我愚、高某、张某)邀请本县商会会长及当地士绅为学校理事。”
“开始收容第一批学生,取名以格字为辈如万格义,一九三七年第二批收的学生取名为致字辈如陈致宾、郭致才。这是根据古书‘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排下来的。”
为解决半工半读的场地问题,孙桐萱将军在该校对面又盖了三十余间草房,创办了“雪茄烟厂”。孙桐萱将军为办烟厂请上海技师来传授技术,产品行销国内外。除孤贫学校学生轮流劳作外,还招收了三百多名家境困难的妇女做工人,解决她们就业问题。学生毕业全部安排工作,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孙桐萱令部队修建洗澡堂“浴德池”和宾馆“花园饭店”。孙桐萱还邀请企业家来捐助,如1935年天津东亚毛纺织厂总经理宋斐卿来兖州参观孤贫学校后赠学生每人一件“抵羊牌”毛衣。
1937年,国民党部队奉命转移,孙桐萱将军便将学校、工厂、饭店、澡堂等交当地商会、农会等管理维持,他带着部队离开兖州南下抗战。
当日军渡过黄河继续南下侵入山东逼近泰安时,有地方士绅以照顾孤贫学生为名找刘祥彬并委托他于1938年1月1日前往孤贫学校。
战争期间人们纷纷逃难,刘校长就担负起保护孤贫学生的重任,先是带领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学生到天主教堂避难。日寇占领一年多的时间,尚无退走消息,学校经费没有来源,学生生活有些困难,必须采用半工半读办法,使学生产出产品取得利润来养活自己。
据刘祥彬校长回忆:先试办织布工业,开始时先买一张织机,三五年织机便到三张,这时感到织布工业有发展可能。可惜基金短少,幸有本地富商马崇璋、贾凤侣、王寿山、徐海南等慷慨捐四千二百元(内拨百子堂小学四百元)做学校流动基金,从此织机日渐增多购七张,并增建机房三大间。在校学生年龄大的学织布,小的课读之外学打线及染色知识。当时又抽出学生若干人学造日用品肥皂名“兴隆牌”。无论是布还是肥皂都由商会转交布业或杂货业代销,这样学校经费有了来源,学生生活有了依靠,不再担心解散行乞,以致后来有些贫苦儿童纷纷要求进校学工学读者也敢大胆收容。1940年至1946年前后两次收容约五十余名,吃住全由学校供应,学文化学手艺也由学校安排。
1948年7月,兖州城解放,刘祥彬校长被派往东桥小学任校长,孤贫学校由李献亭在校负责,延续一年后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