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莀起名字是否可李世民怎么不立李恪为太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一提起李恪,往往大家眼前浮现的总是深沉而忧郁的,没有一个王子应有的霸气与傲气,像他的名字一样,谨慎而恭谦。他的眼睛一定有如潭水一般的深邃,他的脸上一定写满刚毅,可是他的内心却始终缠绕着不可化解的哀愁和伤悲。
唐太宗曾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历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李世民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原因是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就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为太子,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在承乾被废后,太子人选只有两个小四李恪和小九李治,长孙无忌力挺李治,太宗更钟意李恪,储隧良用小九李治的安危来吓太宗,太宗因此有所忧虑。此时,李治去恐吓小九李治,让太宗知道了,而承乾又对太宗说谋反是被李恪逼的。所以太宗选择立李治为太子。这个过程中,谁也没想到过李恪。等过了大半年,太宗担心李治仁弱,才顺嘴提出让李恪来当。李恪比小九大了近10岁,又是庶长子,太宗觉得他可能比较行,但是长孙无忌用一句话就打消了李世民的念头。有史官因此而责怪李世民因私爱而弃管。
1、因为他是杨氏的后人,长孙家族当然不会让一个拥有杨氏血统的人来接任大唐江山了。而且后来继位的唐高宗是个中庸之人,容易受控制,长孙无忌拥戴高宗的原因,相信是有这么一种心态,就是希望能控制皇帝。 虽然李恪的母亲地位最为尊贵,是隋炀帝的女儿,但是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他继承帝位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皇帝本身也是会想,他继承后会不会对隋朝的事情进行翻案等。而且隋朝的残暴统治刚刚过去,他极为后会不会卷土重来。
2、李世民曾说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他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囚禁了自己的亲弟弟(玄武门之变)。李治性情软弱,即使登上帝位,也会保护自己的兄弟。李世民在废黜李承乾而打算立魏王李泰时,废太子李承乾曾说,若李泰登帝位,则他和李治等兄弟俱死。这对李世民有巨大的震撼作用。而且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如果他安分守己,李世民也就不会写这样的信给他了。不希望玄武门之变重演肯定是重要原因,李治不喜骑射,喜读书,有儒生风范,可以做守成之主,李恪相反,喜骑射,可能也有些骄横之气。李世民自己虽然杀兄逼父,但他肯定不希望骨肉相残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他不会选一个跟自己相似的人为储君,而是选一个年轻仁义的李治。何况李恪是庶出,若立他,必然引起其它皇子不满,以为皇子都可以继位,那时骨肉相残必定更激烈。
3、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王李恪被立为太子,损害了关陇集团的利益,所以长孙无忌心里虽然未必喜欢李治,但他为了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肯定支持李治。最关键的是李恪跟长孙无忌因为立储已经交恶,没有调和得余地了。长孙无忌如果按照正常的忠孝思维,就算承乾看着不行,他还有两个选择,支持李承乾的儿子或者李泰。朱元璋不就是立的皇孙,但是他在该出现的时候都没出现。贞观十七年后突然冒出来死保李治。可见,此人要么有巨大利益与李治挂钩,要么就是先前早已和太子与魏王也没搞到一起。
李世民死于贞观二十三年,此时李恪已经31岁,即使到现在,也是合格的家族继承者了。如果李恪上位,长孙无忌肯定会被弃用,武媚娘会被安置在感应寺为尼,三人不会像李治武媚娘长孙无忌一样产生任何生死纠葛。李恪有两任王妃,首任杨妃,贞观年间去世了,次任萧妃,出自南梁萧氏,都是名门望族,萧妃生了好多孩子,会成为合格的皇后,所以根本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至于李淳风说的如果杀掉后宫姓武者以后还会生出新的姓武者继续祸乱李唐,其实纯扯。根本原因是他就没算出来应谶者到底是谁。就如隋朝时都说姓李的要篡夺杨隋江山,结果杨广杀了好几个姓李的,李密也以为自己是应谶者,却没想到李渊才是真命天子。因此李世民这就叫聪明一世懵懂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