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

马旭起名小菜贩马勇的邱家祠岁月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人物小传:马勇,44岁,乐至县人。2000年与妻子黎春燕一起从农村老家来到成都,在龙王庙正街28号邱家祠租了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暂住。马勇身强力壮,在成都某建筑工地上打工,黎春燕则主要负责照顾刚满一岁的女儿马若兰。闲不住的黎春燕找来一根扁担,两个竹编篮,在蔬菜批发市场批发一些蔬菜,挑着竹篮,当起了游动菜贩,在龙王庙正街、耿家巷和王家坝街道一带卖菜。

两年后,在成都站稳脚跟的马勇夫妻,将邱家祠大门口的商铺租赁下来,正式经营起了他们自己的蔬菜铺。2001年,大儿子马铭出生在邱家祠。在成都上幼儿园、小学,目前已经上初中。2015年,马勇夫妇的小儿子马旭也出生了。几年前,他们在成都买了两套二手房,没有自用,而是出租,每个月可以收到2000多元房租。2018年11月底,由于邱家祠搬迁,马勇也搬出了住了18年的邱家祠,在龙王庙正街上租了一套140多平米的公寓套房。一家五口继续在成都幸福地生活着。

凌晨4:30,马勇悄悄从床上起来,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又小心翼翼地将门关上,生怕吵醒熟睡中的妻子黎春燕、女儿马若兰、大儿子马铭和小儿子马旭。

马勇把邱家祠大门拉开了一个小缝,侧着身子从门缝里出来。这是一副两扇对开的大木门,每扇都有两米多高,80公分宽,已经有150年的历史。

10分钟以后,马勇驾驶着他的面包车,从龙王庙正街出发,一路穿过耿家巷、三圣街、南纱帽街,途经春熙路、太古里,右拐沿大慈寺路一路向东。半夜的街道上异常清净,毫无白日里的喧闹和拥挤。20多分钟后,马勇驾车到了位于塔子山附近的东桂蔬菜批发市场。

与城市街道上的安静形成鲜明对照,蔬菜批发市场早已经热闹起来了。马勇在市场里穿梭,挑选各样蔬菜。

半夜5点过,马勇在成都东桂蔬菜批发市场进货

市场里的空地上已经停放了几十辆货车,车上满载各类蔬菜。批发商们把菜一大包一大包地卸下来,供马勇他们这些零售商们挑选。

批发市场堆满各种蔬菜

“春节快到了,菜价也在涨啊。”马勇一边说,一边往双手上哈气取暖。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马勇要买的蔬菜也买好了。他空手走回停车的地方,看到车边已经堆了十多个装菜的袋子,这些都是不同的蔬菜批发商运送到车边来的。

驾车原路返回到邱家祠门口,已经是早上6点。龙王庙正街上的小商铺陆陆续续地开门了。卖肉摊开始分切猪肉,面店的和面机器已经开动起来了,包子铺的蒸笼层层叠叠地放上去了······城市里起得最早的那批人开始忙碌起来,将这个城市的活力慢慢启动了。

马勇在邱家祠大门口停下车,“哗啦啦”将卷帘门拉上去。接着,一袋一袋地把菜从车上取下来,分门别类地放到塑料菜筐里,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菜摊上。

这时,马勇的妻子黎春燕也来到了菜摊,与马勇一起麻利地摆放好蔬菜,准备迎接顾客的光临。

“十多年了,几乎每天都是这个作息时间。”马勇说。

黎春燕接过话茬:“不管刮风下雨,都是这样。虽然还是有点辛苦,但是早已经习惯了”。

早上6点过,马勇打开邱家祠大门边的菜铺的卷帘门,一筐一筐地把各类蔬菜摆放在街沿边

黎春燕个头不高,稍有点瘦,有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做事手脚麻利,说话干净利落。顾客一到菜摊边,她便开口问“今天吃啥子菜?”,而不是“你要买啥子菜?”,一字之差,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感觉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似的。

“在这个地方卖了十多年的菜,的确基本上都是老顾客了,大多是这附近几条街巷的住户。”黎春燕说。

黎春燕在菜摊前(李家伦摄于2017年9月22日)

今年40出头的黎春燕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大女儿马若兰刚满19岁,完美地吸收了父母亲的优点,1.65米的身高,大大的眼睛,清秀的五官,苗条的身材,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姑娘了。今年从护士学校毕业,正在找工作,闲时也帮助父母做做家务,守守菜摊生意。马若兰并不是出生在成都,而是1999年他们俩小夫妻在江苏打工时生出的。

马若兰在照看菜摊(李家伦摄于2018年11月3日)

马勇夫妇在外省打拼几年后,觉得还是回到四川好些。2000年来到成都,在邱家祠租了一间不到20平米的房子暂住下来。马勇在建筑工地打工,黎春燕则在家带女儿。闲不住的黎春燕在青石桥批发一些时令蔬菜,用一根扁担挑着菜篮在龙王庙正街、耿家巷和王家坝街一带游卖,每天也能挣个几十元钱。

2001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马铭在成都的邱家祠出生了,是个儿子。为了照顾家里,马勇也就辞掉了建筑工地的工作,将龙王庙正街27号邱家祠大门口的商铺租赁下来,正式经营起了他们自己的蔬菜铺。

马勇夫妇为人和善,黎春燕嘴巴又甜,邱家祠院子里的住家在他们那里买菜,基本上都是给优惠。多年来,与邱家祠院子的邻里关系处得很好。马铭小的时候,院子里的人都叫他“马幺儿”。东家进,西家出,南家饭,北家水,活脱脱成了大院里的宠儿。杨桂蓉奶奶是院子里年龄最大的,与女儿李长秀住在一起。当马勇夫妇忙生意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帮着带马幺儿。

马幺儿一天天长大,一路顺利地在成都上了幼儿园和小学。2016年小学毕业进入中学。

马勇用竹篓背着小儿子马旭,看着大儿子马铭做午饭(李家伦摄于2016年1月16日)

2015年,马勇夫妇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也是个儿子,取名马旭。马铭笑着说:“马幺儿的称谓该转给弟弟了!”但院子里的人仍然叫马铭“马幺儿”,大家说,叫了十多年,改不回去了。

虽然马勇家又添丁了,但是还是住在以前租的那间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舍不得搬出去。凭他们现在的收入,应该是可以承受租一套更大点的房子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考虑。关于这件事,马勇夫妇也商量过几次,但黎春燕觉得,邱家祠的这间住房虽然窄了点,但是住起来很方便。

“住房在院子里子,菜摊就在大门口,几步路就走到了。生活工作两不误。搬到别的地方去,很难有这样的条件。”黎春燕说。

马勇是个实在人,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听老婆的。

他们的屋子里摆放了两间高低床,贴墙有一个双开门的大衣柜,再放一个书桌,中间还放一个餐桌,娃儿们做作业也可以在餐桌上完成。

“拥挤是肯定的,但够用即可。”马勇憨厚地笑着说。

屋子门口就是厨房,屋檐下面有一个灶台,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瓶瓶罐罐都放在上面,煤气罐放在灶台下,旁边有水槽,东西洗干净就可以顺手拿过来下锅。

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安排得井井有条,饭菜做好后,孩子们在家里的桌子上吃。而马勇两口子却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在餐桌上吃,而是用一个大碗,把饭和菜舀在碗里,端着碗,走到大门口的菜摊上吃,一边出,一边卖菜。有人来买菜,就放下饭碗,把菜卖了,再端起饭碗匆匆刨几口下肚。这也是生活工作两不误。

马勇夫妇的菜摊从早忙到晚(摄于2016年1月16日)

菜摊的右侧,也就是邱家祠大门的西面的墙壁上,挂了几个塑料袋,下面的个小架子上放四五个塑料灌,里面装的是辣椒面和花椒面,这是大院里的邻居五姐李长秀的小生意。但这个退休的邱家祠老住户不会一直守摊子,而是早上从家里拿出来挂着,晚上再收回去。所以白天的时候,差不多都是黎春燕帮着打理,卖的钱给她放在边上,晚上再给五姐。邻里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太古里附近住的老外也时常来马勇的菜摊卖菜(李家伦摄于2016年1月16日)

2018年11月,邱家祠搬迁,马勇家也不得不交房离开。11月10日,马勇家搬出了住了18年的邱家祠,住进了龙王庙正街20号小区里租的一套140多平米四室两厅的公寓套房,每个月2650元房租,而原来住在邱家祠每个月只要400元房租。马勇笑着说:“在邱家祠不到20平米的小房子里住了十多年,现在不得不搬出来,也正好给老婆孩子租个大房子,改善居住条件,让他们也好好享受享受生活。”

马勇一有空就从邱家祠搬点东西到新租的公寓楼房里(李家伦摄于2018年10月31日)

马勇新租的房子在龙王庙正街20号,离龙王庙正街28号的邱家祠只有200多米的距离。马勇说:“虽然搬出了邱家祠,但是我们还是住在龙王庙街上。在这里住久了,与街坊邻居也有感情了,我们一家五口还要继续在这里过。”

搬迁之际,黎春燕感慨万分,对一家人在邱家祠的18年做了如下总结:“18年,卖菜很辛苦,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我18年里最多休息了100天,还要加上生三个孩子的产后休息时间。但是,安慰也很多。18年,我们生养了三个孩子,在成都买了两套房子。想到这些,再辛苦也值了。”

马勇全家在邱家祠大门口菜摊的最后一张全家福留影(李家伦摄于2018年10月13日)

佛山陶瓷编辑部

教育教学编辑部

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