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维生素

起名字张喜两江总督的家丁为什么出现在南京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第一次鸦片战争,让我们记住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琦善、伊里布等大人物的名字。然而,在这场影响中国百年之久的战争里,也有小人物活动的身影。这些小人物的故事,甚至比大人物更加精彩。

比如我们今天要提到的主人公——张喜。

张喜是何许人?查看百度百科,只有短短的两三百字,说他“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为两江总督伊里布之心腹仆役”。说白了,就是两江总督伊里布的一名家丁。其实,伊里布任职云贵总督时,张喜就在他身边跑前跑后。1839年,伊里布调任两江总督,张喜跟随前往。直至后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登上中英谈判的前台。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最初聚集在广州珠江口,由于两广总督林则徐早有防备,英军占不到便宜,只好沿海北上。7月5日,英军攻占了浙江定海,并将之作为英军继续北上的后勤基地——这是英军第一次占领中国领土。

定海的丢失,让道光皇帝龙颜大怒。道光皇帝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调集军队,用武力收复定海。

然而,伊里布很清楚,凭自己那几百艘小船,根本就无法完成武力收复定海的任务,便采取了拖延战术,大张旗鼓地造船铸炮,作出马上就要进攻定海的架势,实际上“只打雷不下雨”。

就在这时候,浙江沿海民众袭击了一队侵扰内地的英军,俘获了20多名英军士兵。同时,定海当地农民包祖才用一把锄头捕获了英军炮兵上尉安突德。伊里布大喜,下令将这些英军俘虏好吃好喝伺候着。他要与英军进行谈判,用这些俘虏换回定海。

然而,派谁去定海与英军谈判呢?

当时,没有一名朝廷官员愿意前去定海,与英军进行接触。毕竟,个人安危事小,“有伤国体”事大。最后,这个任务落到张喜头上。张喜不是朝廷官员,只是一名家丁。让家丁前去与英军谈判,一方面体现了对英军的轻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尊严。岂不一举两得?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喜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外交官。

一、张喜胆大从容。张喜第一次出海时,随行一名千总被风暴浊浪吓得脸色发白。张喜不以为然,将这名千总教训了一顿:“为官当忠报国,死何足惜。”到定海见了英军谈判代表,对方敬出一杯紫黑色的洋酒。张喜毫不犹豫地接过来,一饮而尽。这是因为张喜早有以死报效伊里布的知遇之恩,“值此海疆不靖,何敢稍存推诿之心,即于大海波涛之中,死于夷人刀剑之下,亦分所当然。”

二、张喜能言善辩。外交谈判,是说话的艺术。张喜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能言善辩的特长。张喜第一次来到定海,英国人请他参观蒸汽轮船。英国翻译问:“贵国之人也能此否?”张喜回答:“此机虽巧,天朝之人,用心不在于此。”马礼逊又问:“彼之用心何事?”张喜回答:“我国用心在文章。”随后参观船上大炮,见英国翻译沾沾自喜的样子,张喜泼了一瓢冷水:“炮虽好,彼此罢兵不用更好。”一旁的义律高兴地拍着张喜肩膀,以为知己。

三、张喜智勇双全。如果只是一味地胆大,不怕死,倒也无足道哉。但张喜做事很有脑子。当他最后一次去定海与英军谈判时,发现英军已经将安突德等俘虏救下来。这下子张喜手里没有了筹码,自己还处于危险之中。张喜不慌不乱,拨刀拉住英国翻译罗伯聃,说:“我以礼相待,汝反不讲理,休怪我卤莽之间,不知谁生谁死。”英军无奈之下,不但将张喜等人放了,还按照广东谈判的约定,退出了定海。

张喜在定海与英军进行了6轮谈判。虽然英军退出定海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广东谈判的结果,但张喜还是颇有收获。他获得了英国人的好感,当英军退出定海时,还盛情邀请他到英国做客。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张喜是不可能前往英国的。

然而,1841年,伊里布被弹劾与敌通谋,被革职问罪;张喜被控告收受英国人的礼物,解京受审,后来免罪获释,返回家乡。张喜的第一次中英谈判,黯然收场。

伊里布和张喜受到了处罚,战争却没有停止。当年8月,英军再次北上,战火重燃。随着钦差大臣裕谦战死、扬威将军奕经兵败,加上之前的两任钦差大臣林则徐、琦善被革职查处,清廷已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道光皇帝这才想起伊里布,在浙江巡抚刘韵珂的举荐下,重新将他起用,随耆英前往浙江,与英军进行谈判。

这时候,已是1842年初。

伊里布得到起用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喜。伊里布派人前去邀请张喜。张喜不顾家人的反对,说:“为数百万生灵而死,死得其所!”说完,就出发前往南京,参与举世闻名的《南京条约》谈判。

从8月8日—13日,赏戴五品顶戴的张喜,在南京静海寺内与英国人进行了3轮谈判。英国谈判代表提出五口通商、自由贸易、关税协定等条件。张喜毕竟不是外交官,对于这些茫然无知。耆英和伊里布自然也听得一头雾水。直到英国谈判代表提出3000万银元的赔款,让张喜有了些头绪。

张喜向英国方面提出,3000万银元太多了,应当削减。对于张喜的意见,英国谈判代表很重视,决定予以接受,减少至2300万银元。

节省700万银元——这可能是张喜在《南京条约》谈判中作出的最大贡献。

8月14日,是正式谈判。中方谈判代表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国谈判代表璞鼎查坐上了谈判桌。这时候,谈判桌边已经没了张喜的位置了。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张喜作为一个小人物,已经完成了他所有的任务;剩下的,就交给大人物去办好了。

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军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此后,张喜就婉谢耆英、伊里布等人的挽留,回到老家。

回去后,伊里布娶了一个妾,生了两个儿子,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还将他参与中英谈判的事情,写成《探夷说帖》《抚夷日记》两本小册子。幸好有这两本小册子,我们才能在官修《清史稿》等资料外,读到不一样的历史细节。

【参考资料:《清史稿》《探夷说帖》《抚夷日记》《小人物张喜》等】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官网

房地产导刊官网

成才期刊

校园英语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