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火舌人起名乡土散文老丧人儿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乡土散文:老丧人儿
文:辛增
我的故乡有四十几户二百多人,那片泥草屋很規矩地盖在高平冈子上,站在村里喊一嗓子,全村人沒有听不見的。
一天夜里,突然传来呼天抢地的哭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奇怪的是,这哭声却没有引起狗的叫声。妈掀开被子坐起来,说:“可能是刘大哥归天了。"又和爹说,“快去看看吧,正缺人手呢。"爹早已穿好了衣服,正下地穿着鞋,答应着。我问妈:“死了?"妈瞅了我一眼,说:“什么时候死了,是‘老了`"。后来我才明白,故乡管谁家死了老人,叫“老丧人儿",管死了的人叫“老了"。
到我们吃完了早饭的时候,哭声也就住了。妈妈急忙收拾完桌子,便说:“我也得去看看。"又对我说,“你跟着我。"我当然乐意了。便跟着妈来到了刘家,这时全村人也都来了,乌鸦鸦的一院子,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全村抬"了。长大就明白了,娶媳妇办喜事需要人们帮忙捧场,而老丧人儿更需要人们帮忙捧场。在故乡,这是两件顶破天的大事,像这样的大事沒有人到场或来的人少,那就说明了这家人的为人处事了,可寒碜死了。谁家要娶媳妇或死了人,去的人越多越好,使主人有了面子,也说明这家人很有人缘。寻思起来,在故乡轰轰烈烈的场面也就只有这两件事儿。
娶媳妇,我们这些孩子始终沉浸在欢乐的天地里面,而老丧人儿却乐不起来,因为毕竟是让人悲伤的事情。我们这些孩子也很有感情,听着死者亲人的哭声便也被感动了,随着也哭了,过了这一时,也早就忘了,又打闹嬉笑去了,有时让大人揪住了要打要踢,便也吓的求饶,不再疯张了。
我们村老丧人儿三年两年也没有一个两个。死人要在家里放三天,所以在这三天里,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算是得到了三天不是热闹的热闹。我们最喜欢看的是死人的亲人带着孝帽子捆着孝带子,在阴阳先生,也叫“出黑"先生的带领下,一天三时三晌的去山神土地庙里为死去的老人送浆水,也叫“报庙儿"。有規定,去时不准哭,到小庙把这些规矩做完之后,往家走的时候,孝男孝女们站成一排,男人在前面站着走,女人都哈着腰,后一个扯着前一个女人的后衣襟,开始哭,哭得昏天黑地,有的哭背过去了气,又急忙调理这个没气了的人。我们这些孩子去时跟着后面走,回来的时候也跟在后面,听着哭声和喇叭声,也帮着哭了一溜道,一直哭到灵棚。喇叭匠呜呜咽咽吹了起来,这就更加深了悲切的心情,孝男孝女哭的声音更大了,但也不能总哭,是有时间的,阴阳先生说了一句什么,立刻归于平静。
就这样的三天过去了,我们这些孩子也跟着闹了三天,并且我们这些孩子每天也吃这家人准备好的饭,是张罗喊着叫我们上桌吃的。虽然跟不上娶媳妇坐席的菜,但饭是一样的,闷大包米碴子小豆饭又烂又香,十分可口,这菜也算不赖。老丧人儿最热闹的是第三天晚上,孝男孝女为死去的亲人“送盘缠",就是往西南大路去的路费。那天夜里,死的是男人烧的纸活儿是纸扎的马,死的是女人烧的纸活儿是纸扎的牛。这些孝顺的子子孙孙们跪在小庙的前面,脸对着西南大路,在张罗一系列的指挥下,完成了一系列的规定,喇叭吹起来,便点燃纸活儿,只一眨眼的工夫,火舌冲天,孝子贤孙们不管泥水,跪着往前爬,嘴里反复喊着称谓,“ⅩX西南大路啊!"“XX西南大路啊!"声音是那样的悲恸,一片喊声夾杂着哭声冲破了夜的天空。我记得,那喇叭挺长,前面由一个人用肩托着,喇叭匠吹的声音更大调更低,后来知道,那是“大悲调",这调儿真的使人心不能自己,调解着不哭的也哭了,哭的就更厉害了,不是亲人的我们这些孩子也被感动的哭了起来。又有亲人哭得没气了,又要抢救。盘缠送完了,喇叭也停了,人们在张罗的带领下往回走,路上不准说话不准哭,怕死去人的魂儿回头看了恋亲人恋家不走了。回到家里,孝男孝女可以围着灵柩痛哭一场。
第二天早晨还有一个大的形式,就是出大殡,把棺材抬进墓地葬进地下。开始的形式是起灵,孝男孝女最后和死去的亲人告别,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后,一齐跪在灵前,大孝子头顶乌盆摔在地上“叭嚓"一声破碎了,八个壮男人抬起棺材,在张罗的指挥下风一般走上了大道,后面留下了一片的女人哭声。因为有女人不准进墓地的规矩,只能在家门口痛哭送别。大孝子一路上为死去的亲人撒着买路钱,一直到坟地。又有那么多的规矩在张罗的指挥下葬完了。最后的一个活动,就是主人要准备一顿丰盛的酒饭,招待全村帮忙捧场的父老乡亲,并且孝男孝女们到场要向村人们表示感谢。准备的菜还有讲究,还有一个老人活着,准备的菜一定要是奇数,要是最后一个老人去世了,菜就一定要是偶数。
这是我小的时候大略经过着的事儿,已有六十多年了。现在谁家老丧人儿就没有这样的气氛和规矩了,往殡仪馆里一放,也有烧纸送浆水的,但大多数不搞这样的活动,也不讲什么规矩。也放了三天,往化尸炉里一推,把费用交上,把骨灰盒往公墓里一葬,大事完结。虽说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今天死者的亲人对死去的人的仪式和过去的仪式相比,似乎是少了些人情味,缺少的是乡情乡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