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悲院起名哪家好津门漫记4大悲禅院史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大悲禅院就在海河的支流子牙河边,距天津之眼很近,拐过路口就远远地望见了大悲禅院。山门殿外一对石雕雄狮,高踞寺门左右,山门殿上方分别题三块匾额,中间“真如觉场”,左右分别是“草堂社”和“大胜寺”。
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是天津现存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过山门殿,迎面是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天王殿后为释迦宝殿,释迦宝殿后是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栋新建的大殿,规模宏大,大殿前立有一座观音塑像,因为还没有开放,不知是否为大悲殿,大殿旁还有一座在建宝塔。每座寺院的布局与殿堂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寺院的历史机缘与传承祖师。
大悲禅院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1658年至1659年)期间,由当时的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建,缘起开山祖师禅人世高。世高原在浙江宁波天童寺修行,云游至天津城北门外,发现此地四面开阔,树木茂盛,水鸟翩翩,是修建道场的最佳选择,于是便在此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茅草屋,题曰“退居草堂”。
世高还是一位文化素养深厚的僧人,他以禅人之身与诗友交往,不久便建立了以草屋为依托的诗歌团体“草堂社”,这便是山门殿额“草堂社”之源。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前后,年久失修的退居草堂已成危房,时任天津守备之职的曹斌捐出自己的俸银,并亲自备料监工,盖起了一座面阔三间的殿堂,因院内供奉有柏木雕制的千手观音像,故取名“大悲禅院”。
清康熙八年(1669年)大悲禅院经重新修建,当时建筑规模较小,只有西院三进院的建筑群,在其后的岁月里,大悲禅院几度沉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军移驻大悲院一带,改寺名为大胜寺,并建起了五层高的镇海楼,山门殿额“大胜寺”便是李鸿章当时为大悲院的定名。
大雄宝殿的西侧,现有一座二层楼,一层题匾额“卧佛殿”,二层挂 “一层楼”匾,取“更上一层楼”之意。楼前摆放着幸存至今,原清末淮军“大胜寺”镇海楼塔刹。仔细看简介,其实镇海楼与大悲院并无多大关系,原来李鸿章率军移驻大悲院一带后,建“镇海楼”只是作为营房的瞭望塔,而非寺院的附属建筑。1954年镇海楼被拆,塔顶的琉璃塔刹作为文物,便被保存在这里。
寺院西南角建有倓虚法师舍利塔与纪念堂,大悲禅院的复兴始于倓虚法师。倓虚法师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1940年时倓虚法师回故乡天津弘法,发现天津乃人文荟萃的大商埠,却缺少一个十方丛林,致使十方过往僧人,无一挂单休憩之所,甚为遗憾,于是应多位知名居士倡议,主修扩建大悲禅院。此时的寺院经过两次战火的毁坏,只剩下了一间大殿,其后在原寺院东侧陆续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东西配殿等,形成了以东院为寺院主体,西院旧址仍获保留的建筑格局 。
大悲禅院曾以供奉过玄奘法师的灵骨而闻名中外。玄奘法师圆寂后,他的头骨经过几个世纪的辗转,于20世纪40年代重现于世。当年日军侵占南京后,于1944年在南京雨花台旁修建神社,竟然挖出了掩埋已久的玄奘塔塔基,接着又在塔基内挖掘出一个石盒,盒上刻有宋代迎请玄奘顶骨和建塔的历程。更出人意料的是,石盒中还层层嵌套着铜盒银盒,最里面是一个精制的金盒,在金盒中安放着玄奘大师的顶骨!!
这件事引起了轰动。迫于舆论压力和佛教界的交涉,日军不得不交还了部分顶骨!佛教界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将珍贵的顶骨送往北京、广州、西安、天津、成都等五个城市。天津就将这珍贵的顶骨供奉在大悲禅院,并专设纪念堂作为镇寺之宝供奉。1956年周恩来总理应印度政府之请,将所奉玄奘灵骨,送给了玄奘法师当年求学的印度那烂陀寺。真乃来去匆匆,空留一段憾事!!
在1956年,寺内设立了弘一大师纪念堂。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年),作为津门名士,19岁时离开故土天津,长居江南,后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并南下福建泉州,穷其一生潜心钻研佛经戒律,终成一代宗师。遗憾的是两个纪念堂由于修缮,均无法参观!走过大悲禅院,又收藏了一段历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