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说好普通话

起名郑张什么郑张营百年古桥见证发展巨变襄

2025年10月21日 潮流资讯

这里有一方池塘,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这里有一座小桥,青石板砖、古色古香;这里有一条小路,风景宜人、绿意盎然;这里有一群村民,难忘乡愁,相守相望。这里是襄州区双沟镇乡村振兴示范村——郑张营。#襄阳##襄阳头条##看鉴襄阳#

郑张营,郑张两姓居住于此得名据说,郑张两姓人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而来,共同选中了这个地方,村庄逐步扩大,遂取名郑张营。

郑张营村位于双沟镇西,北与古城营村毗邻、东接金营村、西临白河,距双沟镇集镇约4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543户2750人,占地面积有二十亩养殖场,二组土地流转150亩,、种植蔬菜基地。村会议室有便民服务平台、村卫生室,有专人打扫环境卫生,有值班看夜巡逻村的治安,安装有监控、老年娱乐场所、健身器材。

郑张营村位于白河岸边,属冲积平原,共有耕地2441亩,自然生态优势明显,群众以种植花生、土豆等经济作物,以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郑张营村多次被区、镇两级评选为先进单位、红旗单位,2014年10月被襄阳市绿化委员会、襄阳市林业局评为“绿色示范乡村”。2016年被列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发源桥”,出嫁女回报乡邻的见证郑张营村,有襄州区境内仅存的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古桥“发源桥”。坐落在一个南北向的塘堰中部(泥河遗址)。堰平均宽度为40米,深约5米。

发源桥桥由青石条垒成,为单孔拱券式。长10米、宽3.7米、高约3.8米,券高约3米,直径约3.4米。桥东端局部坍塌。桥北侧嵌有一块石碑,阴刻楷书“发源桥”三字,系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2月修建。另有一碑反压在桥面。保存基本完整。距今已有230年的历史。

相传。当时郑张营村一名贤淑的年轻女子,嫁给任县令的丈夫后,一次回娘家走到此地,看到大水淹没旧桥,村民只能趟水过河,报答家乡父母之心顿起,于是回去后说服丈夫拨款修建此桥。这是一段历史上关于从本村走出去的人士回乡报答家乡的美好案例。

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镇村组织乡贤和村民自发筹集资金60万元,对“发源桥”进行了还原修复,桥面用青石板砖铺成,同时在桥两边的石柱上设计了十二生肖造型,象征年轮回,寓意岁岁平安。桥下池塘里种满荷花。

留乡愁,废弃老物件成为乡村美景乡村振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郑张营村中心,一栋上世纪60年代的土民房依然保护完好,在其四周一幢幢具有现代建筑相拥相伴,衬托出现代美丽乡村的巨大变革。

郑张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挖掘古桥(发源桥)历史文化,展示乡村风俗,体现休闲娱乐,绘就了一幅体现乡村特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秀美画卷。建设过程中,村民自发贡献出闲置的老物件,比如废旧拖拉机、老酒坛、石磨、腌鸡蛋罐这些富有民间元素打造景观带和小广场,既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能帮助村民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产业发展是关键,郑张营充分发挥传统产业花生、土豆等优势,科学种植,融合发展。一年三季作物亩产超万元,同时积极引进培育各类主体,还先后流转土地1000亩用于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和休闲观光农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利用村废弃学校兴办鸽具厂吸纳四十余名村民务工,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余元。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郑张营村在市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结合传统农家乐、传统酒坊、传统豆腐坊等传统工艺,发展休闲旅游业。用簸箕、犁耙等传统农耕元素装饰的传统农家乐是由村书记带头、13名村民参与入股成立的富一方建筑有限公司在乡贤崔海林的废旧宅基地上打造的,共计11间,450平方米,为村民和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建设了以粮仓为造型、干净卫生无异味的旅游公厕,同时改厕300户、修建公厕3座。与此同时,开展村庄绿化亮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安装路灯450盏,栽种红叶石楠、桂花、银杏等绿化树,基本实现了村庄绿化全覆盖;修建“小三园”2800平方米,实现了“没有围墙”的乡村振兴;立面改造农户房屋71户,房屋立面绘制墙体画装饰2300平方米、房屋喷漆24户;建设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设备,建设污水主管网3553米、污水支管网2000米;投放垃圾桶330个、垃圾转运箱11个,开展垃圾分类,开启“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格局;投资150万元加宽刷黑村主干道3.5公里,道路的提档升级让村民们在乡村也体验到了城市的感觉。

如今,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多彩,幸福感和自豪感不断攀升,郑张营村的美丽正流淌在路上,展现在村庄里,绽放在群众脸上。(根据双沟镇提供的资料整理)

黄金时代杂志

中国宽带杂志

青少年书法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