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菌生活常识有哪些毒蘑菇等有毒植物进入
2024年05月06日 潮流资讯
为进一步促进广大群众树立食品安全观念,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日前,韶关新丰县疾控中心在县南门塘任予广场组织开展了“预防误食有毒植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活动通过摆放宣传画、发放知识小册等形式,向市民宣传如何识别毒蘑菇、有毒植物等科普常识。现场图文并茂的展板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阅览,他们纷纷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学习消化相关知识;工作人员在派发宣传资料时,还耐心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气氛十分热烈。
县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向更多群众普及毒蘑菇、有毒植物辨识及预防中毒的知识,提醒市民们高度重视乱采乱食野生蘑菇、植物带来的危害性,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更有效地预防误采食有毒蘑菇、植物发生中毒事件。
笔者获悉,目前,我省已进入春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进入了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期。为此,日前,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风险警示,提醒:为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等菌类。以下几个知识点必须谨记:
①认识危害 共同预防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对此,消费者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②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③温馨TIPS
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2、我省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类型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一)白毒伞
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二)灰花纹鹅膏:
【全媒体记者】毕式明 潘俊宇
【见习记者】唐音
【通讯员】新轩
【作者】 毕式明;潘俊宇;唐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